封面故事 | 高校电竞赛事,想说爱你不容易
原文刊登于《电子竞技》杂志10月PRO刊
「作者」:赖艺文。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眼下的高校电竞概念里,其实真正落地实施的似乎只有高校电竞赛事,但作为直接的参与者,高校电竞爱好者对于非自发举办的赛事认可度似乎不高。
为了了解这一现象的缘由,我们与多个学校的电竞社团负责人以及赛事参与者进行了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们对于高校电竞赛事的痛点究竟在哪。
“感觉被当成廉价劳动力”
在与我们交谈的学生中,很多人并不只是以选手的身份参与和感受比赛,他们也参与到了很多高校赛事的基础工作中。在他们看来赛事体验的好坏并不在于主办方,而在于承办赛事的执行公司,也就是所谓的乙方。
一位前社团负责人就这样评价某比赛:“第一届感觉特别好,第二届也还不错,但到了第三届就差了很多。”在他们看来发生改变的只有执行供应商。
某些学生认为:“发生这样的情况关键在于主办方和承办公司的目的是有冲突的,主办方倾向于‘讲故事’以获得更多投融资的机会,而乙方则将高利润率作为首要目标,因此他们会在很多方面压缩成本”。这样的现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乙方所呈现的赛事效果并不是主办方和学生所期待的。
学生对游戏厂商主办的赛事认可度相对较高
小Q是一位已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但在高校上学的时光,她亲身经历了近几年高校电竞赛事兴起的全过程。“两三年前,开始有一些执行供应商联系学校电竞社负责人,希望帮助推广宣传校园赛事,具体来说就是贴传单,发海报等简单的工作,并许诺付给相关人员相应的宣传费用”。
既能推广自己喜欢的电子竞技,又有机会赚取一些费用供于社团发展,起初社团相关人员都对这样的事很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愿意自掏腰包帮助宣传。但随着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家发现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当学生完成了负责的工作以后,有些执行公司会以资金不足等理由用一些等值的外设来抵债,更有甚者会以报名效果不佳而拒付学生报酬,小Q说:“最初交流时,执行供应商并没有提过这样的要求,感觉自己好像被当成了廉价劳动力,甚至是被耍。”
小Q的一位同学曾经做过赛事的校园推广工作并自行垫付了一定量的费用,自己带领的队伍还打到了该比赛的季军,但执行公司最终并没有兑现劳务费,甚至连赛事奖金也没有发出。这位同学最终选择不再参加任何电竞赛事。
如今面对这样的情况,供应商则会选择跟学生按队伍数量进行报价,小Q说:“对于学生而言,现在高校赛事一天能有十几个,而且很多存在水分,使得学生对外界赛事的热情度降低。大家本质上还是学生,都需要上课,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做这样的工作,而且可能得不到回报”。
而且在学生看来,这些赛事通过他们找人,根本没有达到宣传电竞的效果,“供应商通过自身资源或是电竞社资源找几支自己熟悉的战队打比赛,然而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可能并不知道赛事的存在”。
当我问到小Q,这些执行方是否还会做落地宣传时,小Q给出的回答是执行公司会再出钱雇学生摆几张桌子在校内,拉上横幅,摆上易拉宝,拍几张照片就可以向甲方公司交差。
学生最在乎赛事体验
当学生真正报名参与到比赛中,比赛的体验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在大家看来,线上赛最大的问题在于假赛现象较多。学生们认为线上赛缺乏认证选手手段,而且据我了解很多执行方会将线上比赛的裁判工作继续外包给另一家外包公司或兼职人员,而这样的人员是否会执行选手认证工作就无从查证。甚至很多所谓的裁判会执行多个比赛的监督工作,但他们并不懂每个游戏。
而在线下比赛,暴露的问题也更多,很多中小型比赛在比赛场地准备上经常出现临时抱拂脚的情况,执行公司直到比赛当天才去调试网络、测试机器,甚至是申请测试服账号。小Q最离谱的一次经历是比赛将要开始却发现解说间没有安装《英雄联盟》游戏,而安装游戏的过程花费了离奇的六个小时。
一些参加过高校电竞线下赛的选手则抱怨经常被拉到现场当观众,即使是比赛被安排在下午,执行方也会通知上午就到达现场,而且现场的各类突发事件可能将等待时间拖到几个小时以上。
主办方、执行方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让高校电竞赛事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美。
通过学生之口,我们更多从学生的视角看到了高校电竞赛事存在的问题。但以我过往在执行公司的经历来看,执行公司的某些做法也是实属无奈,很多客观因素决定了目前的高校电竞赛事与主办方口中的NCAA相差甚远。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今的高校电竞赛事与NCAA究竟存在哪些差距。
《电子竞技》杂志10月PRO刊封面
推荐阅读:
行业唯一中央级平面媒体
微信:china_ea
微博:@电子竞技杂志
投稿:eleven@esport.cool
关注我们,为你解读不一样的电子竞技